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错过了《清明上河图》之后,故宫特展不能再错过的国宝
 2015-10-15 9:54:42 浏览次数:2202
 

 2015年10月12日,故宫博物院利用周一闭馆日进行换陈,10月13日,“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开始对公众开放,129件书画在第二期亮相。换陈后,“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典藏篇(武英殿展区)展出书画78件,其中除23件清代书画,其余55件均为新的展品;编纂篇(延禧宫展区)展出文物115件,除41件沿用第一期展品外,其余74件是新的展品。

  作为“石渠宝笈特展”多次宣传中出现的作品,也是乾隆在《石渠宝笈》中推崇的画家,赵孟頫的《人骑图》成为第二期展品中首推的作品。

 元 赵孟頫 人骑图 纸本 设色  纵30厘米,横52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淳化轩,七玺全。

  《人骑图》作于元代,作者赵孟頫,是宋代宗室后裔,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宋亡后居家治学,博学多才,至元二十三年出仕元廷,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擅画人物、山水、鞍马、花鸟,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

  《人骑图》是赵孟頫自元大都返回湖州故里后所作,作此画时他43岁。图中一名红袍男子骑于马背之上,头戴官帽,腰系玉带,左手牵缰,右手持鞭,神态优雅自足。马匹劲健有力,左前蹄微微抬起,呈行进之势。画面布局、人物形象和马匹的写实画法,都带有唐代画风的痕迹。

  画中作者自题:“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愧唐人。” 体现了画家自信的创作态度。

  《人骑图》汇集了赵孟頫的弟弟赵孟籲,子侄儿孙赵由辰、赵雍、赵奕、赵麟,共赵氏家族五人的题跋,在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并不多见。

 东晋 顾恺之 列女图卷(宋摹)绢本 设色纵25.8厘米  横470.3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五玺。

  顾恺之所作 列女图,又名列女仁智图,根据汉刘向《古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绘制,绘历史上有智谋、有远见的妇女。原文有十五节,图也应为十五段,现仅存十段,每段图的左侧配有节录自《古列女传》的榜题。图中人物衣纹线条紧劲连绵如铁丝,辅以墨色凹凸晕染,衣纹线条可与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孝子列女屏风相比较。

  卷首书“顾恺之□女□”,下钤“王芝”、“王芝私印”,此二印又见于卷尾。尾纸有汪注、叶隆礼、王铎等人题跋四则。该卷经孙承泽《庚子销夏记》著录。

  唐 冯承素 摹兰亭序帖卷 纸本  纵24.5厘米 横69.9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重华宫,八玺全。

  《冯承素摹兰亭序帖卷》作者是唐太宗时直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唐太宗经常将所收藏的法书真迹交由冯承素等人临摹,之后再赐给诸臣。冯承素的书法在当时被评为“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与文人墨客在绍兴兰亭举行修稧饮酒赋诗的场景,抒发了他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感叹。王羲之在微醺的状态下书写出来的《兰亭序》清新优美,飘逸潇洒,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书法家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临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在众多临摹本中,尤以冯承素的摹本最为精美。它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的艺术风神。不管是间架结构,还是行笔的踪迹、墨彩的浓淡,都极为自然生动。启功先生也曾经高度评价冯摹兰亭,他说:“在流传后世的各种刻本、摹本中,‘神龙本’最忠于王羲之的真迹”。

  此卷引首有乾隆皇帝题的“晋唐心印”四字。因卷首有传为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半印小玺,所以也称“神龙本”。“神龙本”将原迹中的“破锋”、“断笔”、“贼毫”的字均摹写的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现出先后书写的层次,纤微备尽,自然生动。卷后有郭天锡、鲜于枢、邓文原、项元汴等题跋和观款共计24则,钤印180余方。

五代 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卷 绢本 设色纵40.3厘米,横70.5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乾清宫,五玺全。

  《重屏会棋图》作于五代时期。作者周文矩,是南唐画院翰林待诏。南唐中主李璟时期,周文矩便以擅绘人物、车马、亭台楼阁以及宫廷贵族生活题材画而知名。

  《重屏会棋图》既是一幅反映宫廷生活的纪实性图卷,又是一幅精美的人物肖像画,画面描绘的是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兄弟四人下棋的情景。画中正面而坐观棋之人即为李璟;与李璟同榻而坐稍偏向左的是太北晋王景遂;两位对弈者,是齐王景达和江王景逿。作为写实性的绘画作品,画家在逼真地刻画出人物肖像特征的同时,也真实地描绘出室内的生活用具,如投壶、屏风、围棋、榻几、茶具等。这些具体的形象为后人了解古人的生活起居,特别是具有宫廷特色的文化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图像参考。“重屏”的意思是因为画中的屏风里又画有屏风,因而得名。

  清逊帝溥仪将此图卷作为赏品,交由其弟溥杰携带出宫。1949年后,经由国家文物局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 蔡襄 自书诗札册 纸本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延春阁,五玺全。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工诗文,书法擅长行、楷,承唐启宋,独步一时。后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此册是蔡襄传世书作的重要汇集。

  第一开:山堂帖,录自作七言绝句二首。书风已入极晚年:笔画圆劲老辣,无意于佳,而姿媚之态自然流露。“吉祥院”与“山堂”(即有美堂)皆杭州名胜。

  第二开: 纡问帖。行书十行,字势开张流利,但仍多用丰腴的重拙笔画,是作者书风由早期生拙向中期流畅过渡期的作品。

  第三开:蒙惠帖。内容为鸣谢赠花。上款“公谨太尉”,据考为作者友人李端愿。此札字体圆润端谨,使转精彩绝伦,虽仅二十四字,却为作者晚期酬答知己的精心力作。

  第四开:别已经年帖。行草书十一行,有专家提出质疑,认为此帖的“笔性”与蔡襄书明显不合,应是名“襄”的另外一人所写。

  第五开:扈从帖。内容为鸣谢赠物,写作时间亦与蒙惠帖相近,惟书非经意,信笔而出,风神恬淡。

  第六开:京居帖。内容为友朋间的泛泛问候。书法属中年期。前五行行楷,清健圆润;愈写手愈顺,后四行便夹用草书,明显提速,痛快淋漓。在蔡书中别具一格。

  第七开:入春帖。内容主要是告知对方自己“今又蒙恩,复供旧职”,作者时年四十岁。用笔轻灵优雅,更是册中唯一的草书书札。

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卷 绢本 设色纵44.5厘米,横219.5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贮重华宫,钤五玺

  《渔村小雪图》创作于北宋,作者王诜出身贵胄,娶宋英宗女,为驸马都尉,擅长诗、书、画,与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人交往密切。

  画面中是冬季景色,雪后初晴,树头、芦苇、山顶均被薄薄的小雪覆盖,水边停泊一只只小船,有渔夫正在张网垂钓。画家笔法娴熟,以披麻皴法表现山石,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墨色雅淡而富有韵律感,又用北宋画家郭熙擅长的“蟹爪法”描绘树枝。又别具匠心的以苦绿染天空、溪流,在树头、芦苇尖略染金粉,用白粉点缀峰顶和树杈,并且在天空上面用弹粉的方法,表现出飞舞的雪花,让观者感受到雪后山林的景致和初晴的阳光

  此图作于王诜被贬官之后,颇能代表他向往山林的心情,也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主旨。

  《渔村小雪图》自宣和时期进入宋内府,历经元代直到明朝末年才出现在民间,最后归于清代画家王翚,王翚之后又归年羹尧收藏。年氏获罪后此图流入了清内府。图中钤宋内府藏印“宣和”、“政和”以及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藏印。

宋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卷 纸本 纵33厘米,横729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五玺。

  《诸上座帖》作者黄庭坚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与蔡襄、苏轼、米芾并称“宋四家”。

  此卷是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抄录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皆是佛家禅语。帖中的“上座”是梵文对比丘中有德行者的尊称。“诸上座”被解释为各位高僧。《诸上座帖》不仅是一篇禅宗语录,更是一件举世无双的法书精品。全篇79行,一气呵成,笔法苍劲老辣,气势苍浑雄伟,痛快淋漓,神完气足。在黄氏众多传世作品中,《诸上座帖》可称为他草书当中的巅峰之作。 黄庭坚在抄录这段禅宗语录之后,又以大字行楷书自题一则,两种书体集于一卷,展示出黄山谷非凡的书艺才华。自从《诸上座帖》诞生之日起,一直被历代藏家所珍视,先后被南宋高宗绍兴御府、权相贾似道、元末著名文人危素收藏。明代归李应祯。清代此帖进入乾隆内府,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钤内府诸玺。民国年间流散出宫,后归著名收藏家张伯驹所有。张伯驹与夫人潘素于1956年将此帖捐献国家,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至今。

 宋  祁序  江山放牧图卷 绢本设色 纵47.3厘米,横115.6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重华宫,钤五玺。

  祁序(生平不详),江南人。宋内府《宣和画谱》记载他善作花竹禽鸟,又工画牛,有戴嵩笔法写实,妙得其真的遗风。其作品被宣和内府收藏并著录于《宣和画谱》的有44件。

  此幅是北宋画家祁序唯一的存世作品,图绘初春时节,牧童们在湖泽坡岸间牧牛的情景,是典型的宋代风俗小品画。图为平远式构图,取景开阔,画中描绘了各种情态的牛,或低头饮水或昂首举目,或扭身顾盼或侧身前行,皆神态生动。图中点景的树木具有宋人李唐刻画粗简的遗风,显现出苍健之态、虬曲之美;堤岸坡石以石绿色晕染,亮丽的色彩丰富了画面的色调。画面中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在牧放题材绘画中展现出欢乐祥和的主题。

  本幅无作者款识、印章,画卷有清梁清标书签:“北宋祁序江山放牧图蕉林珍藏”,前隔水有金章宗完颜璟瘦金体书题签:“祁序江山放牧图”,清乾隆帝御题五律诗一首。另有清耿昭忠、詹景凤、梁清标等鉴藏印。清帝溥仪逊位后,曾将此图卷作为赏品,交由其弟溥杰携出宫外,存于长春伪满皇宫小白楼内,后被伪满“国兵”周觉民掠得。1983年9月由李倩玉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文来自雅昌艺术网,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博林轩书画院的立场,也不代表艺博林轩书画院的价值判断。

 
 
分享到:
下一篇:艺术家到底以什么为生?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网上画廊所有作品均来自画家本人 艺博林轩书画院(北京)有限公司 © 2006-203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88号  电话:(010)010-6025556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897688993
微信:yibolinxuan  邮箱:897688993@qq.com   京ICP备19039067号